一、学院定位与目标
工学院的办学定位:建设成为工程技术特色鲜明的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学院和省内一流的安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办学类型: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型
办学层次: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研究生培养协同发展
办学特色:立足专业根本,实现“安全工程+N个行业”“电气工程+安全”“工程管理+数字建造+安全管理”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社会服务: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应急与安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二、交叉融合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84年成立的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工科院系和1988年成立的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1998年,根据国务院国发[21]号文件精神,四川省政府将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四川师范大学,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草堂校区。2008年,以草堂校区相关系部和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家二级培训机构)为基础,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院和安培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方式。学院下设安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工程管理系三个系。现开设有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三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在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淀基础上,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工科应用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2012年-2013年开始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积极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对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工程造 价三个传统工程类工科专业进行升级再造,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培养主线,以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作为提升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培养传统的电气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工程造价师的基础上,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实现专业交叉融合,积极开展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广泛建立校地校企基地拓展实践育人渠道,通过学生参加开放创新实验、进教室科研团队和科研实验室、专业实践实训以及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强化工程能力训练,提升工程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升工程应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主、三融、四实、二重”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交叉复合型的“安全电气工程师”、“电气安全工程师”、“项目管理师”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一主、三融、四实、二重”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工科人才培养举措
1. “主线”为目标、开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积极回应学校“三心四能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地方人才需求,不断探索新工科建设。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课程实施大纲为核心抓手,全面推行“十个一”教育养成、核心课程建设等制度,加强新工科建设指导和政策保障,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培养、夯实工程综合训练提升工程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三全育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三融”建平台、为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提供保障
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从2018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展20余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先后建立18个实践基地,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社会服务提供实践平台,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与成华区应急管理局签订合作协议 与成华区红会签订共建实践基地
与龙泉驿区三泉镇签订共建实践基地 与山西设备安装公司签订实践基地协议
3. “四实”强过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开展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本科生进科研实验室,注重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环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开展专业认识实习 安全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在凉山州开展消防安全社会实践
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答辩
“碳中和”愿景下工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主题讲座
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活动
4. “二重”抓重心、实现竞赛和创新创业育人,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学生广泛参加学术会议、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来提升工程应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新工科人才的新模式。
2023年电力与能源熊猫学术论坛
本科生参加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之一
本科生参加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之二
安全工程专业参加2023年四川省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大演练活动
工学院学生参加创新训练与学科竞赛剪影
四、新工科建设成效
1. 三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三个专业先后获批为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 三个专业近三年软科排名逐年上升,工程造价专业成为学校特色优势专业
学院所属专业近三年软科排名情况
3. 教师队伍初见成效
学院通过内培外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后备人才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6名,教授9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6名,博士24名,(另有5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0名。有2名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16名四川省和成都市安全生产专家,20名安全培训专家,14名应急管理专家。同时聘有海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客座教授、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20余名,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卓越人才培养
学院从2015年开始,围绕具有优秀学术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科团队”和“本科生导师制”两个载体,致力于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2022年制定了《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组建了8个“本—硕—导协同学科团队”,在全院范围内遴选本科新生组建“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打破专业界限,贯通本科全程衔接研究生培养,培养复合型新工科创新人才。2022年第一届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招生70人,第二届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招生69人,约占同期招生人数<20%。从科研素养与科学方法、科研工具与学术成果撰写、参与教师科研、学科竞赛和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专题培养,全体学生均参加学科竞赛,从学习成绩、竞赛获奖等方面均反映出针对性卓越培养体现良好的效果。
表三 新工科实验班授课计划
新工科实验班开展的系列活动
5. 学科竞赛成效显著
2022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统计
2023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统计
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部分获奖证书
6. 育人模式渐成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验,围绕“一主、三融、四实、二重”培养模式推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坚持“学生主导+教师引领”融合发展、“学术+工程”并重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软著、学科竞赛获奖、升学率、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渐成体系
获得荣誉学士(优秀毕业生)统计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
地址:成都市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 邮编:610101 电话:028-84480157(传真) 邮箱:gxy@sicnu.edu.cn [管理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