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时间:2022-11-25 16:11:30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
    查看:1361

一、方案背景

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自2015年开始,围绕具有优秀学术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的,依托学科团队本科生导师制两个载体,长期致力于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培养模式多元化实践、培养平台多主体参与、培养内容多学科交叉改革,探索和实践了硕士前置培养、本硕协同一体的培养新机制,深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实践协同学科竞赛的育人体系。

该体系运行以来,院内已稳定形成多支具备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由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构成的本--导团队((以下简称导师团队),实践数据显著表明本科阶段进入导师团队越早,本科生阶段培养质量越高,研究生阶段发展越好。该体系不断促进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呈高水平发展,创新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形成了工学院的特色育人模式。

为此,经学院研究决定,依托学院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在全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工程造价三个本科专业基础上,设置本科生新工科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新工科班)。为做好新工科班的组织管理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培养目标

新工科班旨在探索多学科、本--导团队、科研和学科竞赛实践背景下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为学院实施本科生培养新机制提供试点和示范经验。

新工科班旨在将学生培养为具备扎实理、工、管、智能等多方面深厚理论基础,掌握多学科领域先进方法和前沿技术,具有学科视野、创新精神和团队管理能力的优秀创新人才,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本院或一流大学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优秀学科性人才。

三、培养方式

新工科班集合全院优势师资、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资源,按照科研项目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逻辑设计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团队负责,培养方案定制,科研竞赛驱动的培养方式,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

1.阶梯渐进型多学科和多种能力训练。围绕科研项目贯穿制要求,总体按照大一接受通识教育、掌握科研思维和工具,大二强化数理基础、主持双创项目,大三加强信息智能/安全技术/管理科学、参加学科竞赛,大四从事科研项目并发表学术论文、考研或保研、撰写学位论文的布局,侧重于科学逻辑、工程思维、系统思想、创新意识的塑造,强化科研能力、跨学科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特别选拔方式,灵活编班编组。通过导师推荐或综合考察选拔具备初步科研兴趣、能安心在导师团队科研的学生,多个专业混合编班。学生采用新工科班编班和专业班两种并行方式管理。

3.本专业课程+新工科班特设课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新工科班课程按入门筑基强基拔尖四个阶段安排课程。新工科班在课程设置方面先行先试,一些课程与学院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课程相同,在研究生课堂修读。任课教师全部为优秀年轻博士,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科研项目、双创项目、学科竞赛、学术例会构成的全程项目驱动制。学生根据研究兴趣选择加入一个导师学科团队,参加导师团队学术例会,参研一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选修一个微专业方向的课程,主持或参与一项双创项目,负责一项省级学科竞赛,完成一项学术成果。

5.实行导师负责下的全程本--导团队贯穿制。遴选具备责任心强、具有独立实验室、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项目或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A类学科竞赛一等奖及以上、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硕士生导师担任导师,与导师指导研究生一同构成导师团队,参加导师课题组各项活动。

6.践行淘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入选学生每学年首次考试累计出现3门课程不及格或累计10学分,或出现违规违纪,或转出工学院,或每学年工作小组综合评价没有达到合格要求,或自愿申请退出者,或工作小组认定为其他不适合情况,则实行淘汰,空缺名额每年面向同年级学生开放报名补选。

四、选拔程序

1. 选拔对象和规模

选拔对象:我院所有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的本科生。

新工科班每个年级人数拟定为30人(根据导师招生规模上下小规模浮动),招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工作小组筛选选拔,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进行。

2. 选拔条件

1)思想政治表现良好,遵纪守法,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2)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立志考取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

3)学业上有强烈的进取心,具有扎实的外语和数理基础,在读期间课程考试(考核)不合格数不超过3门;超过3门但具有特殊学术专长、突出科研创新潜质的学生,可以申请由三名导师的联合特别推荐。

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请进入:受过考试作弊纪律处分或存在学术不端的学生;经新工科班审核认为其他不适合进入的情况。

3. 录取办法

考生自愿报名,参加选拔考试,根据总成绩排名和导师意向择优选拔。其中总成绩=学业考试成绩*20%+复试成绩*40%+面试成绩*40%按照导师推荐、总成绩排名综合考虑择优录取。各部分成绩全部按照百分制计算:

1)学业考试成绩。截止申请日前,大学所有在读学期按奖学金计算办法计算的学业考试平均成绩

2)复试成绩。由选拔组确定考试方式,一般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科研潜力。

3)面试成绩(需自备简历,并附全部学业成绩)。工作小组作为答辩组专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自我介绍和老师提问,重点考察学生的科研兴趣、个人目标、综合能力等,参考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成绩。

4. 选拔流程

在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预报名,操作程序如下:

1)发布预通知:学院主页网站,作为发布相关通知的唯一官方渠道。不定期发布。

2)实习生身份参加实习:有意向的本科生直接联系导师团队,经导师选拔同意获得实习生身份,并加入团队开展学习,获取导师推荐资格。

在每学年第二学期进行选拔,操作程序如下:

1)宣传宣讲。学院主页网站。将建立新工科班招生工作交流QQ群,作为班级交流渠道。

2)申请报名:发布招生通知,在截止时间前,获得推荐或没有获得推荐资格的学生,均填写申请表交至学院办公楼222-2

3)资格审查:学院完成申请学生的资格审查。

4)选拔考试:具体考核时间将在网站通知。

5)结果公示:对考试结果和录取结果在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拟放弃录取资格的学生须向学院提交书面的放弃申请,候补资格的学生可进行候补。公示无异议后,不再接受任何理由的新工科班申请。

五、责任与义务

1.新工科班每位学生需主持一项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或至少负责一次省级及以上学科A类竞赛、或四川省大学生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或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等并获奖,为学校、学院、班级争取荣誉;

2.新工科班学生必须长期在导师团队,参加科研训练和学术例会,不得缺勤,必须接受导师指导,并力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新工科班学生必须参加保研或考研。

六、政策支持和激励

1.学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新工科班建设。专项经费由学院负责管理,主要支持学生的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校际交流、学科竞赛、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活动。

2.对实施新工科班项目的教师工作量给予特殊认定,用于班主任、任课教师课时费及导师指导费等。

3.学院教学、科研资源,优先保证新工科班学生各类学习和科研实践活动的需要。

4.为新工科班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申请创新基金项目、进入实验室、跨专业课程修读、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等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或推荐,同等条件优先支持新工科班学生考取本学院研究生及优先选择研究生导师。

5.学生完成新工科班设定的课程并考核通过,经学院、教务处同意,可替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选修课、替代部分十个一活动学分、获得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加分。

6.学生完成新工科班设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学院颁发新工科班结业证书,作为负责人主持省级大创项目并结题良好以上、或取得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及以上、或发表核心以上论文、或经学院认可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录取论文并做学术报告、或考取研究生、或保研成功的学生,其成果经工作小组认定审核通过,学院颁发新工科班荣誉证书。

七、组织管理

成立新工科班领导小组。组长由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担任,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教学和分管研究生、科研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学工办主任、教务办主任、办公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导师代表、研究生教学秘书、科研秘书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资源调配,工作协调以及讨论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公室。

成立新工科班工作小组。班主任由学院院长担任,辅导员由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为骨干导师、学生代表/干部,负责新工科班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室。


附件一:申请表

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申请表

学生姓名


学号


出生年月


专业


手机


电子邮件


专业排名


学业考试成绩


绩点


毕业规划(报考院校、专业)


意向导师


参加学术、创新、学科竞赛及成果、奖励情况


申请理由

简述申请人的个人兴趣、特殊才能,以及申请原因:

 

 

 

 

个人承诺

本人承诺以上所填内容属实。否则,自愿放弃申请。

 

                         申请人签字:

 

                                         

导师推荐意见

 

 

 

                             导师签字:

 

                                         

工作小组意见

 

 

 

 

 

    

附件二新工科班导师团队、课题、竞赛等介绍(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

1. 陈孝元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4107.png 

陈孝元,男,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应用超导与能源效率研究团队负责人。

碳达峰、碳中和驱动下的电力-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经济交叉学科研究为目标导向,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将超导装备(储能、限流、输电)与清洁能源(风、光、水)、综合能源(冷、热、电)、化学能源(氢、氮、烷)相关领域结合,初步研究了集成多种超导体装置、多种半导体电路、多种能源燃料的超导定制电力、低温综合能源新技术。

同时,团队正在积极尝试将前沿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创新教育资源,先后指导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学生荣获2022互联网+”竞赛主赛道全国铜奖、省级金奖,2019年、2021年连续两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近四年,团队本科学生创新成果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术年会,累计荣获10余项教育部排行榜A类竞赛国家级奖项,参与发表10余篇学术研究论文,排名第一授权20余项计算机软著。

研究方向:综合能源系统、数据中心新基建、能源-食物-水、绿色可持续发展。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课题:绿色建筑/园区节能设计、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数据中心资源优化配置、川渝天然气/页岩气综合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光电设计等竞赛。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电气工程、工程造价,4/年级

2. 李国辉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4875.png

李国辉(1979- ),男,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四川省电气与自动化类、仪器及力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重庆市、四川省科技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纵横向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四川省等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9篇。获得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入选我校“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第三层次人选。

现有团队成员14人,近五年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3项,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1篇。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3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研究方向:作业行为检测与识别,智能视觉检测与监测,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训练课题(6个):基于计算机视觉、加速度等多传感器的行为测量技术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等技术的行为规律分析,基于多传感器的个体或群体行为建模,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识别,行为测量、分析、模型和识别技术在安全和效率评估中的应用研究,高精度视觉法工业粉尘参数测量及分布运移规律研究。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计算机设计大赛、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等。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电气工程、安全工程、工程造价,6/年级。

 

 

3. 穆成林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5743.png

穆成林,男,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四川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会员、冶金地质勘查局战略合作技术专家、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技术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1项;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震山区特大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长期效应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强震过程岩体非协调变形及动力扩容效应)、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对特殊岩土体及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长期效应基于多源数据滑坡识别和失稳机制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西南交通大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EI收录3篇。

目前团队10余人。指导本科生主持省级大创3校级1项,参加专业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本科毕业论文48人次。获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

研究方向:特殊岩土工程及环境效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等。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训练课题:泥化夹层强度弱化微观机理研究、高陡溶蚀边坡溃散运动模式及铲刮效应、高山峡谷地震应急救援研究、高频微震条件下滑带土力学演化特征、碎石土边坡稳定性评价、溶蚀岩体力学性质及数值分析。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工程造价,安全工程, 2~4/年级。

4. 王超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6569.png

王超,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讲《工程力学》、《工程结构》与《专业英语》等课程,多次获得四川师范大学及工学院教学竞赛奖,以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发表SCI/ EI检索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与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各1项;主持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在西南片区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横向科研技术服务。

现指导研究生与本科生6人;近五年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0项以上;指导本科生获得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3篇。

研究方向:材料断裂力学;岩石工程稳定性;智能建造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训练课题(4个):多尺度裂隙岩体动态断裂研究,多场耦合下裂隙岩体及充填裂隙岩体冲击破坏机理研究,智能建造与智慧工地建设,基于BIM平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BIM毕业设计大赛、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等。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安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4/年级

5. 王海龙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7526.png

王海龙,男,工学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骨干C类人才,安全工程系主任。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二级建造师,四川省安全生产培训教师,四川省职业健康培训教师。202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入校以来一直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教授《安全学原理》、《应急管理》、《可靠性工程》和《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

迄今主持省部级、厅局级、校级项目10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5篇,其中SCI收录8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参编教材1。荣获教学十佳教师”、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2

研究方向环境安全、无机环境光催化材料开发。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课题3个)磁性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机理研究,危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地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四川省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等。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安全工程专业,3/年级。

6. 吴鑫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8406.png

吴鑫,男,汉族,四川遂宁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四川省安全培训专家,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库专家,四川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重庆市科委专家库专家,四川师范大学251人才计划”第三层次人选。2014年获四川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2018.5-2019.5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岩土力学与安全技术相关科研教学工作。

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包括《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四川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煤炭学报》等期刊。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煤炭产业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成果奖特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了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项目(国家安监总局)、尾矿砂剪切破坏全过程声发射特征参数演化规律及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省科技厅)、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储气页岩数字裂隙建模(省教育厅)等纵向科研项目。主讲了《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多次获得论文 “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省大学生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基于声发射技术松散颗粒力学行为预测、安全行为与人群疏散动力过程研究。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课题:基于声发射技术工程安全监测;人群疏散动力模型与仿真。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四川省安全与应急大赛、虚拟仿真大赛等。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3/

7. 宰文姣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9264.png

宰文姣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气工程系主任,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智能控制及应急救援装备团队负责人。

以机器视觉、深度学习、优化调度为技术手段,以公共安全、防灾减灾为目标导向,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相关领域结合,初步研究了无人机、智能小车、数字孪生新技术。

主持了部厅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曾获第八届多媒体大赛全国理工组三等奖、首届四川师大教学卓越教学成果奖、第二届四川师大教学“新秀奖”、四川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实习生指导教师等奖励。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电子竞赛、工程能力训练、创意机器人、ROBCOM机器人、西门子杯调整赛、集成电路测试、计算机设计竞赛、系统仿真竞赛,累计获6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研究方向: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公共安全。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课题:公共交通动态优化调度、灾区应急救援装备设计。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创意机器人、系统仿真等竞赛。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电气工程、安全工程,4/年级。

8. 张茂洁 导师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9950.png

张茂洁,女,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全工程系党支部副书记、副系主任。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安全培训专家,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技术专委会青年委员,教育部2022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专家微化工技术与功能材料研究室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作为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被SCI收录22篇(包括中科院17篇、211篇,被选为封面论文3篇)、EI收录16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会议论文20篇。

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荣获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人次学业一等奖学金3人次,全国安全工程年会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1人次指导本科生省级大创项目5项,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并获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荣获《应用化学》优秀论文奖,校级教学新秀奖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研究方向:微化工技术,功能材料,化工安全、环境安全。

可提供学生参与的训练课题(6个):驱动ZIF-8纳米马达颗粒的光催化性能研究、高效降解水中污染物的微纳复合结构多孔微颗粒的创制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型智能水凝胶3D打印构建Zr-MOF/PAAm复合水凝胶微颗粒吸附降解特性研究、面向功能颗粒创制的新型微流控分散技术、酸碱气体检测器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可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四川省安全与应急创新实践大赛等。

面向本科专业及每年级可指导学生数:电气工程、安全工程、工程造价,6/年级
附件三:预报名交流群

 

工学院新工科创新实验班(新工科班)实施方案10825.png